读书笔记

  1. 当生活沦为社会义务,我们就失去了主观能动性

    确实,人的社会性导致了人们必须活在社会中,而社会又与人的自然本性产生了极大的冲突,所以人人都戴上了面具。然而这并不是什么错误。

    马克思说过:“不是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活动,而是人的活动决定了人的存在,人的存在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规定,而是人的活动过程本身及其成果既社会。”所以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们选择戴上面具,为社会义务服务可以说是人作为人的必要手段。

    不过确实,过长时间带着面具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东西,让我们渐渐忘记自己的本心和纯粹的情感,比如毫无顾虑纯粹的快乐是什么样的。

    我们确实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将生活完全变成了为社会服务?我们的天性究竟是怎么样的?

    2021.01.09

  2. 用一句话概括艺术的作用,那就是激发重塑自我的激情

  3. 艺术不是听来的,也不能靠别人教,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发现

  4. 艺术必须是新的

    传统艺术算个啥,新的标准是个啥

    2021.01.09

  5. 艺术的纯粹包含着激烈的内核,让人无法气定神闲地坐下来休息

  6. 艺术突破了阶级与特殊技能的界限,普及到了民众。艺术不再会拥有特殊技能的大师的专利,而变成了谁都能创作的,更广泛、更自由的东西

    书中认为,现代艺术没有专家与门外汉之分,也没有外行与内行之别。再或者这件事上不存在“专家”的概念。同理,每个人都应该以创作者的身份参与到艺术革命中去、这不是异想天开,社会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

    我赞同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艺术创作,人们不应该惧怕艺术或者说是将艺术看成什么特别高大上的东西。但我觉得现代艺术还是有专家和菜鸟之分的:有些人能够成功地揭下面具直视自己的内心,并将其表达出来,相比于大多数揭下面具都很困难的人们来说就是大师了。

    着重点应该在于不论是不是大师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

    2021.01.09

  7. 没有什么比“乱画”更难的了: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不借助现有事物)创造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心灵,这就是艺术的本质

  8. 画不出来,不过是你觉得自己画不出来罢了。在你想要乱画的时候,“一定要画的精巧、漂亮”这样的固有观念想顽固的污渍一样附着在你的心上,让你不得自由。得到表扬,并不是画画的目的

  9. “好”必须有参照的标准。一参照,就掉进了陷阱。艺术形式是没有绝对的标准的。想要画的好就是在寻求标准,这样必然会沦为对某种形式的模仿。艺术绝无固定模式,最要紧的是时刻直面现实

    书中说,因为人们更习惯于“受限”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是轻松的。反倒是需要自己负起责任达成的自由状态很难实现,所以人 们才会越来越没有自信。

    然而“任何人的自由都是以限制自己的行为为前提的”这句话也十分有道理。

    自由和限制这二者的平衡确实是一个非常难以寻求的东西。

    2021.01.10

  10. 太拘泥于自由反而会立刻回到不自由的状态,这的确是一个矛盾

  11. “大人”这一姿态总会压抑我们的本能,就算遇到了很高兴的是,也要装出没什么大不了的样子抿嘴一笑

  12. 艺术和走在路上突然想大喊一声,或是撒腿狂奔的冲动一样,是非常单纯的东西。欢乐、悲伤、哀叹……我们心中翻涌着各式各样的情绪,而消极的处世之道会堵住这些情绪的窗口,让我们生生变成聋人和盲人

    艺术=本能

    2021.01.10

  13. 一个想要按自己新意真实地活着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高墙无情地阻挡

  14. 有一句漂亮话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话从逻辑上并不成立。因为只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就无法抓住本质

    不同意这个观点,作者对这句话理解有误(或者是翻译的问题)。

    既然已经可以取精华去糟粕,那么意味着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精华什么时糟粕,前提就是掌握了事情的本质才能做出的判断,所以这句话是成立的。

    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不能只学一个表面。譬如这个东西在别的国家这方面好,那方面不好,不能单纯的认为在我们国家就也是这样的,从而只把在别的国家好的那方面搬过来,这样最终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应该做的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理性分析这整个东西对自己国家的影响,然后学习对自己国家好的,抛弃对自己国家不好的,这才是真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思。

    就类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并没有直接将马克思主义拿来就用,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提取其中适合中国的“精华”,从而产生了真正适用于中国的政治纲领。

    2021.01.10

  15. 正道必然是不自然的。站在艺术的角度,像茶道一样等半天才能喝上一口的才是好茶,这种想法是不可理喻的。

  16. 艺术没什么大不了的。它虽由人类的精神创造,却如同路边的小石头一样,所见即所在。只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看,世界上就没有比艺术更易懂的东西

  17. 谦虚绝不是在别人面前压抑自我,让自己显得低人一等,而是负责任的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们不是要对掌权者或其他人谦虚,而是要对自己谦虚。以谦虚为美德,把“小人不才”挂在嘴边,所有事都无法起步。

    非常符合当时甚至现在日本的国庆。日本人有礼貌全世界都有目共睹,但是根据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人所说,这种礼貌有点过头了,已经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日本过于强调集体,导致当人们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通常都会憋在心里不说,因为不想脱离集体,这是个极其稳定的社会,稳定到完全不能发展,确实是“所有事都无法起步”。

    2020.01.10

  18. 不要再说“彼此彼此”和“大家一起干”这样的话。不要盼着“别人做”,而要高声宣布“我来做”

    有点过于绝对了,不过大概率这句话是在激起当代日本低欲望年轻人的斗志啥的。

    能够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也是一种能力,就像本书其实就是在调动大家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有这种能力的人肯定会比只懂得单打独斗的人获得更高的成就,因为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能够发展到这种地步靠的也是合作。

    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不要因为其他人不做自己就不做。自己首先要做,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跟你一起做当然是更好的。

    2020.01.10

  19. 技能对于艺术来说并不必须。即使是没有经验的门外汉,只要有出色的感觉和坚定的意志,也能成为艺术家。

  20. 传统和艺术一样,只有不断否定过去,才能焕发出活力。一味依赖传统,就等于把传统“古董化”,扼杀了他的生命力。

    这一点确实很有道理,中国最近一直在喊的发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考虑这点:所谓发扬传统文化,应该是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并非是照着中国传统的东西抄外形啥的。以前有以前的审美,现在有现在的审美,传统不一定是过时的,但也不一定是不过时的。将以前的东西一成不变地安在现代的东西上,咋可能好看的,必然会丑。

    再者说,我们想要在众多国家中脱颖而出,不能只靠传统文化,还应该发展新的文化,中国当代文化难道就不算中国文化了吗?中国的文化根基只能靠以前攒下来的那点r吗?只靠老祖宗的传统文化这叫吃老本r,是发展停滞的表现。

    就拿日本举例。日本传统文化继承的肯定是很好的,但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汽车业雄起,改装车开始盛行,也就是JDM。渐渐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日本改装车文化,吸引着很多人赴日参观。弘扬本国文化的目的是提升国家影响力,日本的改装车文化也提升了日本的影响力,成为了文化根基。

    不过很庆幸的是,中国现在很多人还是有推行中国当代文化的眼光的,那些张口闭口传统文化的还是占少数,所以中国一直都在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发展。

    2021.01.10


总结

本书我觉得论证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艺术是有意义而且有目的的,艺术没什么大不了的。第一个问题吧艺术从虚无拉了回来,艺术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找回自己纯粹的内心。第二个问题将艺术从从圣坛上拉了下来,艺术不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东西,他给了普通人接触艺术创作的勇气和渠道。这可以说是在众多艺术书籍中独树一帜的,很多艺术书籍都再说艺术有多么多么高级,这样反倒会拉大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不利于艺术的发展。

不过书中有些论证也有些矛盾。

首先是像(1)和(12)所说的,艺术与人的社会性的矛盾。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可以说脱离了社会,人是不能好好生存的,马克思也论证过这个观点。而艺术展现了人的本能,本能与社会确实是对立的。人受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教会人们不遵循本性做事。所以单纯的像冈本太郎所说,摘下面具直视内心,确实可能会感受到更纯粹的自己,但可能就脱离了社会。都无法作为人生存下去了,艺术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次是(5)(9)所说,艺术没有标准,也不能让人舒服。其实书中就提出了,这么说的话那设计究竟算不算艺术的问题,可惜冈本太郎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其实也不太知道设计(比如说现代建筑设计)这种应不应该算作艺术,不过这只是一个命名问题,没大影响。但是设计跟书中所说的艺术追求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其实应该分开来讲。冈本太郎自己也说了,如果工作之余待在一个充满了现代艺术的地方,他很定觉得特别不舒服,肯定会更喜欢现代简约风设计的咖啡厅啊之类的。可以看出他也是认可设计的重要性的。

最后是关于艺术究竟需不需要技术积淀的问题,书中的论证是这样的:

“也许画出来的东西不甚精巧,却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品。反之,就算画工再好,每天从早到晚磨炼技能,画出来的东西也有可能跟艺术不沾边。后一种情况其实更为常见。这就是艺术的了不起与可怕之处。漂亮、精巧的东西是可以模仿、照搬的,但是从人类心灵深处喷涌而出的 感动却没法复制。干了几十年的老木匠用刨子加工木材的动作着实赏心悦目,职业棒球选手在赛场上的精湛表现也能让观众大呼畅快,然而,仅有熟练、精巧的画作,是没有丝毫趣。”

我是倾向艺术需要技术积淀的,诚然谁都可以搞艺术创作,但是真正能够窥探到自己的内心还是很难的,需要一定的积淀,需要一定次数的尝试才能够成功。而且从另一方面说,比如说你想通过绘画去表达自己的一种内心,你如果都没对绘画有足够的理解,我觉得是不配说自己是使用绘画来表达什么的。确实仅有好的技术并不一定会跟艺术沾边,但我还是认为只有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才能够触及艺术这个领域的,只是说对技术的要求不高。

其实从用词中可以看出,冈本太郎是一个比较激进的发展派,用词很绝对,而且有一定的天赋论和灵感论。激进发展用词绝对这个,大概需要结合日本的国情看。

日本是一个低欲望的国家,很守旧,已经渐渐显现出了跟不上新时代技术发展的迹象。比如说在日本现在公司间还经常使用的印章和传真机,我们可能很难想想在当今2020年了,这么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居然还会有国家靠着印章签署文件,靠传真机传送文件。可惜日本确实是这样,也有很多人呼吁改变,可是遭到了许多守旧派的一致反对,这些人不想改变。当然,时间终究会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只靠等,迟早得被别的国家赶超。

因此,冈本太郎之所以这么绝对,可能是为了叫醒日本昏睡的国民。如果他像提意见一样说的话,很有可能就会不被重视,被淹没。所以日本需要一个激进的人去凭借一己之力打破日本当今停滞的局面,冈本太郎可能想要成为这个人。而身处没有日本这么守旧的中国看,他的论点自然就过于激进了,需要进行思考,切忌全盘皆收。

说冈本太郎天赋轮和灵感论,就是类似(3)所说的艺术不能教。这可能跟冈本太郎的艺术地位和确实有天赋有关。

书中有一段这么讲:

“真正的茶道专家反而洒脱。他们会告诉你,怎么喝都行,不用在乎什么形式。有一次,我受邀参加了里千家的茶会。宗主为人很爽快,他盘腿坐在地上说道:“随便坐着喝就好!”我还喝了他亲自点的茶。他能如此豁达豪爽,是因为身为宗主,无论做什么,大家也不敢多言。如果人们真的达到了千利休所说的随心所欲喝茶、点茶的境界,那第一个失业的恐怕就是宗主自己。”

我觉得冈本太郎正是在艺术界地位高,无论做什么,大家也不敢多言,所以才敢说很多很绝对的话。而我认为,好的艺术品从来不是一时拍脑袋的灵感,而是日积月累努力的成果。

回归到我本人,这本书引发了我对“纯粹”的自己的思考。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在一些时间尽自己所能,让自己纯粹起来。所以我认为,我们在社会的时候要带上面具,对陌生人的不信任确实会降低自己在社会上受到伤害的风险,也确实会拉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所以这里我不做评价。但我觉得在私下不影响别人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会放开自己,寻得纯粹的快乐。我们需要在一些时间摘下面具,不然面具就长在我们的脸上了,只能虚伪的活一辈子。

所谓纯粹的快乐,就是无所顾虑的快乐。拿玩游戏举例子,有多少人在玩游戏的时候还在想着自己的工作,玩一会r看一眼时间,或者是逼着自己去分析这个游戏哪里好,这便是不纯粹的。我们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允许自己只为了玩游戏而玩,比如说今天没事r,那就玩他一天,啥也不想,最好能一抬头天黑了。不光是玩游戏,读书,绘画,任何东西都是,努力回到自己刚刚接触他们的时候,充满激情,充满幻想。记住,快乐才是一切的最终目的。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