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认知革命

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在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让历史加速发展;不过500年前“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局。

一直要到40万年前,有几种人种才开始固定追捕大型猎物,而要到10万年前智人崛起,人类才一跃而居于食物链顶端。

大约15万年前,东非就已经有了智人;大约7万年前,智人从东非扩张到阿拉伯半岛,并且很快席卷整个欧亚大陆。

每当智人到达一个新的地点,当地的原生人类族群很快就会灭绝。现存历史离我们虽近的梭罗人遗迹,大约是5万年前,丹尼索瓦人在那之后不就也已绝迹。尼安德特人是在大约3万年前退出了世界舞台。到了12000年前,小矮人般的人类也从弗洛里斯岛上永远消失。

知善恶树

大约在距今7万到3万年前,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

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而且讲的煞有其事。

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

国家、公司、组织、权利都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概念。

虚构的故事,它像胶水一样把千千万万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结合在一起。这种胶水,让我们成为了万物的主宰。

文化变化远快于基因。

毁天灭地的人类洪水

智人的第一波殖民正是整个动物界最大也是最快的一场生态浩劫。

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智人就是造成最多动植物绝种的元凶。人类可以说坐上了生物学有史以来最致命物种的宝座。

我们不应再执迷于吹捧以前的人类或是为人类洗白,而是应该接受人类的本质,并尽量减少危害。

第二部分 农业革命

史上最大的骗局

农业革命可以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小麦的秘诀就在于操纵智人、为其所用。

其实不是我们驯化了小麦,而是小麦驯化了我们。

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

个人无法阻止时代的更迭,就算时代是在向坏方向发展。

盖起金字塔

大多数的人类合作网络最后都变成了压迫和剥削。

铁定演化没有“平等”这回事,所谓平等的概念,是与“创造”的概念紧密相关。

演化的基础是差异,而不是平等。鸟会飞是因为它有翅膀,而不是它有“飞行的权力”。

我们对生活赋予的任何意义,其实都是幻觉。人类所能感受到的只有快感。

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因为他是客观事实,而是因为相信他,我们会过得更好。

记忆过载

在公园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间,苏美尔文字系统逐渐加入越来越多的符号,今天他们被称为楔形文字。差不多同一时间,埃及也发展出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国在公元前1200年,中美洲各地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也都发展出了完整表意的文字。

智人的社会秩序是通过相像力创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大脑渐渐不能处理越来越多的数字,发展停滞。直到文字发明。

历史从无正义

是人类创造出了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发明了文字,这两者补足我们基因中的不足。

评论

《人类简史》这本书以比较短的篇幅,从人类刚刚出现一直讲到了现在的21世纪。以一种前无古人的全新视角为我理清了人类发展的脉络和道理。通过阅读《人类简史》,激发了我无数次的深层次思考,思路得到了拓展,收获颇丰。

在书中第二部分第五章——史上最大的骗局这一章中,作者提出一个观点:农业革命可以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他认为,并不是我们操纵了小麦,却是我们被小麦驯化了。他指出,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是:让世界人口更多,但是每个人都以更糟糕的状况活下去。而现在,人类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了。

作者的这一番论述视角的新颖程度,着实令人佩服,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的思考。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我发现我并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

作者认为,人们正是因为进入了农耕社会,才被迫放弃之前狩猎来回奔走的习惯,进行定居。而食用谷物也从很多方面上提高了婴儿生育率,每个人的负担变得更重,所以虽然人类变多了,但是生活水平却变差了。

但是,从鸟类的迁徙再到猩猩等动物的领地变动,都是被资源所迫,原来的领地食物不够了,没办法只能去找新的领地,人类也不例外。所以我认为并不能说人们因为农耕而被迫放弃了来回奔走的习惯,而应该说人类一直以来都被生活所迫来回奔走,农业革命将人类救了回来。

其次,对于人类数量大幅增加这个现象,从生物进化理论来讲是个绝对的优点。对于现代人类,由于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社会体系,社会发展理论会站在生物进化理论之上,所以不能用生物进化来解释现代社会。但是对于书中所写的刚刚农业革命的人类群体来说,还没有形成什么社会,所以生物进化论是理所当然的王道。生物之所以会进化,就是因为变异,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变异是随机无向的,能产生更适应环境的新性状的几率更是不过万分之一。这可以称作一种随机的试错,错误的被淘汰,优秀的被留下。这种试错的成功几率基本是不会改变的,那么对于成功率的两大影响,一个是时间,另一个就是数量基数。人类数量基数上去了,对于进化出优良性状来说是个绝佳的沃土。这也是为什么几乎对于所有生物来说,繁殖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甚至又不少生物繁殖完就死去了。因为从生物进化论来讲,生物生存的目的就是活下去,然后繁衍后代。繁衍了后代物种才会延续(换句话说不把繁殖当首要任务的物种瞬间就灭绝了),而繁衍得越多,变异的期望值就越大,产生优良性状的几率就越高,自然进化的速度就越快,进而更有可能超越其他物种。

在此之上,正是因为人类基数的暴增,才成就了当今科技的发达。科技发展其实与生物进化有一些相似的而地方,那就是二者都是向着未知领域进发:生物进化可以产生全新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性状,而科技发展可以产生生物从来没有想过的想法以及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比如物理公式。那么只要是向未知领域前进的工作,都无法避免一件事——试错。正是因为农耕社会,人类的营养更加充足,人类基数大大提升,人类的寿命也大大提升;也是因为农业,虽然人们可能总体来说变得更忙,但至少冬天可以吃存粮,享受短暂的悠闲时光。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更悠闲、无所事事的时光,才会想方设法让自己更悠闲,才会更加注重生活必需以外的事务,才会有时间仰望星空,迸发出各种哲学疑问。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一个人的低级需要被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级需要。试想,如果人类还保持每段时间就得去捕猎,隔一段时间就得更换领地的以“活下去”为第一目标的生活,怎么可能再有精力去思考更加深入的事务。正如一句俗话所说:“人在无聊的时候就爱瞎想”,正是因为人的这种天性,这种“瞎想”,才成就了人类如今的辉煌。

再从“更糟糕的生活”方面来讲,作者首先举了农耕社会人类圈养牲畜的例子,得出结论是人类的行为让这些牲畜过上了最惨的生活。在章节最后,作者放了一张在现代化牧场中小牛的图片,并评论:他们是地球上生活最惨的生物。

首先就说作者例子中的动物们,它们真的如作者所说的“生活十分悲惨”吗?就像章节最后图片中的小牛,它从小一出生就在一个不比身体大多少的小空间里,但它真的能感受到我们所说的所谓“悲惨”吗?

我觉得是不能的

“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暮死,以尽其乐”,这来自西汉淮南王刘安编写的《淮南子》说得好。这句诗的意思是:仙鹤有千年寿命,他可以尽情地飞行,遨游;而蜉蝣早上出生,晚上就死掉了,虽然只有短短一天的寿命,但它也得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如果仙鹤去可怜蜉蝣,说它这一辈子时间太短了,什么都体验不到,生活太悲惨了。首先,蜉蝣并不能理解,就像另一篇古文所讲,你与蜉蝣这种只能活一天的生物讲四季更迭,只会是对牛弹琴;其次,仙鹤又不是蜉蝣,更无法体验到蜉蝣的生活(相信它也不想体验),那光凭自己觉得蜉蝣悲惨,就能断定出蜉蝣自己觉得生活悲惨吗?就像一开始的古文所讲,蜉蝣就算寿命再短,他也有属于他的快乐,也能满足自己,而对于自己无法体验的事情,蜉蝣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些什么自己没有体验到,当然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悲伤。

与此类似,这些牲畜,或是最后的牛,从出生就是呆在这样的环境,并不知道别的动物是如何生活的,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乐趣,也会自己满足自己。如果我们人类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情感去判断它们是悲惨的,这不正是所谓的强加感情吗?这正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的一种无端的同情心所致,并非同理心。

人类更是如此,如果全人类生下来就是很悲惨的生活,那人们就不会觉得自己悲惨,因为他们就没有见过更幸福的生活,没有对比,何来的悲惨一说?就像我如果没有有幸看到这本书,我也并不觉得自己活得其实是糟糕于原始人类的。

而当真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人们的生活还是糟糕于原始人类吗?我觉得我们无从得知。就像现在有很多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都会说自己向往着在农村乡下的生活,你问他们原因,他们说出环境好,压力小,景色优美等等,的确很让人信服。但是又有很多这样的人真正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去了乡下,但是呆了一段时间就又回来了,到头来还是发现城里的生活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真正的去体验,光靠理论去推导,那么永远只能是理论猜想。而我们注定是无法回到过去去体验原始人类的生活了(也许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一天可以回去也说不定),所以我们或许永远也无法得知与原始人类相比现在人类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农耕的确是个双刃剑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好处就是人民的生活有保障,靠天地吃饭,勤劳能干;但是缺点就在于很多人一辈子只靠农耕这一“铁饭碗”,不求上进。换句话说:正是因为生活的保障过于完善,人民变得只会享受生活而不求上进。同时,唐朝盛行的科举制度的存在,一方面给了穷苦有才的人民上升的路,使社会更加公平;但另一方面,由于科举考试的单一性,使有才华的人们只顾读书,没有重视国家其他方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就算到元朝清朝我国的文学造诣一直十分优秀,但是科技却渐渐脱离世界。

而欧洲诸国从前以狩猎民族为主,这使得他们争强好胜,在那种弱肉强食的世界,发展才是王道。而且,由于贵族制度的存在,欧洲诸国的平民并没有很多上升的路,这一方面限制了人才向上的流动,社会公平性欠佳,而另一方面也促使了平民们专心于本职工作,给了科研事业更大的发展动力。另外,欧洲国家众多,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复杂,国与国之间勾心斗角,战争频繁,只有比他国强才能存活,这也使得每个国家都非常看重科技发展,竞相科研。

历史因素终究是历史,我国近代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这也是为何国家推行强制性义务教育,且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学的基础学科不光有语文,还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研基础学科。近些年来国家所推崇的“素质教育”,也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而设立的。

总而言之,人类从起源发展到现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与改变都是环环相扣的,单独通过一个原因就去否定某个改变有点过于理想化了,这一切蝴蝶效应联通下来,产生的改变将会是极其巨大的,巨大到人类无法猜想。我们应该做的,是尽量从历史中获取教训,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引以为鉴,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